
嶗山區(qū)大麥島村位于青島市區(qū)浮山前、黃海之濱。它與市南區(qū)以麥島路為界。該村于1988年農轉非,村莊面積約0.3平方公里,F在該村周邊已是高樓林立,展現出一派東部新城區(qū)的新形象。據悉,大麥島村也即將進行舊村改造,這個具有600年古老歷史的村莊及其村舍,將被拔地而起、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現代化居民小區(qū)所取代。
大麥島村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,明清時期隸屬于即墨縣仁化鄉(xiāng)文峰社管轄,它也是“浮山備街千戶所”所管轄墩堡之一。大麥島村在明清時期均被稱為“墨島”。清同治版《即墨縣志》記載的村莊示意圖中,仍標為“墨島”。據說到了清末中期,村莊周邊相繼有了徐家麥島和王家麥島等村莊后,“墨島”村民覺“墨”字不雅,從此就改為大麥島村。所謂“墨島”村名,源于該村村南海邊一個小島(現小麥島),因島上土質黝黑而稱“墨島”,該村由此名“墨島村”。
大麥島村是一個復姓村莊,歷史悠久,姓氏又多,居住長短不一。據該村統(tǒng)計,共有姓氏113個,其中蘭、戴、于、王等四大姓是大麥島主要姓氏。據該村《戴氏族譜》記載,戴姓居民原籍河南汝寧縣人,元朝末年到青島平度做官。明永樂年間戴成、戴亮等人遷到浮山前、黃海之濱的小墨島后立村。據于姓族譜記載,山東半島文登的大水坡是該姓聚居地,后分成三支,其中一支遷移到青島。明朝永樂年間,于姓長支于臘神、于功神等遷入現市南區(qū)大堯村又復遷到麥島。據《藍氏族譜》記載,藍氏祖先由于順從元世祖有功,授武義將軍總領監(jiān)軍,后遷居即墨。明朝萬歷年間,藍思動等人由即墨城里十字街遷居大麥島村。另外,該村《王氏族譜》也記載:明永樂2年,王伯英、王伯能、王伯俊、王伯杰兄弟4人,由河南淮安府東門內來到嶗山山腳下登窯村落戶。明萬歷年間,8世祖王文夏等由登窯村遷至大麥島村居住,自成一支。過去,大麥島村的戴、于等姓氏村民都有各自的家廟,現在只剩下于氏家廟。其院內栽種的銀杏樹現在依然枝葉茂盛,而其他姓氏家廟都改為它用,舊貌無存。
戴氏家廟一段鮮為人知的掛匾故事流傳至今:相傳在戴氏17代時,大麥島村戴姓村民出資修建戴氏家廟,正愁沒人寫“戴氏祠堂”4個大字的匾額時,逢本姓平度的17世孫晉升一甲進士而到大麥島村探望戴氏家族,所以戴氏族長請其書寫,該進士提筆寫“戴氏祠堂”四字時,不知何因,只寫了半個“戴”字就走了。后來大麥島村戴姓20世孫戴名賢補充上了“戈”字,將“戴”字寫全。數年后該進士再次到大麥島村探親時,發(fā)現“戴氏祠堂”已寫全,高興地說:看來我們戴氏后繼有人。
香港東路原稱湛流干路,是20世紀初德國人占據青島時修建的。上世紀30年代初期,當時市政府命工務局續(xù)建沙子口至流清河段時更名為湛流公路。該路自現市南區(qū)湛山起,途徑浮山所、大麥島、山東頭、石老人、姜戈莊、沙子口等村到達流清河,全程33公里。當時該路橫穿大麥島村,路窄彎多,經常發(fā)生交通事故。旱天時塵土飛揚,雨季路面泥濘,路人苦不堪言。解放后,1967年,青島市政府公路站投資近3萬元將這一穿街越巷的道路移出村外。修建后的路基寬度達到7.5米,長1830米(目前該路為村內的市場路)。(注:作者系自由撰稿人)(明日請看“大麥島村(二)”)